题解:新世纪 AI 程序员的无我论意识形态,梅青格向庸俗实在论的高雅投诚
代表人物:梅青格
新世纪-佛教意识形态,乔布斯,程序员(设计性的理工科知识分子),追求空灵、坐禅。无欲学话语女性癔症化意识形态,“我明知道归根结底没有自我,但是我依旧感觉到希望剩余说不清道不明的诡异东西。”
G.E.Moore“现象上的透明性”。用来驳斥观念论的概念,比如颜色。颜色既是观念也是物,在两者之间有一种未加反思的透明性。梅青格用这个概念来说明人的意识具有这种性质,即我们看不到它,无法科学化、专题化、客体化的把握这个框架本身。
释读
场域论:1。物理主义宇宙。宁牺牲主观意识,也要保留实在论以支撑其神经生理学结论。
本体论:1。晦暗的深度(opaque depth)。世界中的本体,也是由自然法则所创造的。认知无我论者认为这种前现象的本体,是一种“晦暗的深度”,幽暗而不可被意识所察觉。无法直接把握的,只能透过现象的透明性。注意力对意识的早期处理阶段完全无用,我们越努力去寻找意识内在生成的迹象,就越觉得这些东西是自我生成的。也就是意识存在无法被注意的阶段,表现为晦暗。晦暗的程度表现为注意力的可用度,投入的注意力越多,呈现的细节越多就说明晦暗程度越深。或者说晦暗程度越深,其能抓取的注意力越多。(肤浅的东西不需要太多注意力就能理解,正因为其晦暗,所以越品味越有滋味。)
所谓的只能透过现象的透明性来把握这里没懂。
认识论:3。即“透明的意识”(transparent consciousness)。人的意识是从晦暗的本体性深度中,中心化出来的一种透明的构造物。所有的第一人称体验和现象都是从这个透明的中介中生成的。我们体验事物时,不会体验为他们仅是现象,我们会直接体验为它们本身。现象的去现象化。但当我们将这种透明的意识运用于它本身,就会遇到自反性的矛盾。即实在论与表征主义的对立。前者是在透明框架下的经验主义的朴素态度,即我确实感受到了外在事物本身而非仅仅是现象。后者是在透明框架下我们无法把握透明框架本身,会导致一种不可知论。这是透明框架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论对立。这种对立被认知无我论所调和,也就是说透明性本身不是一种可以或需要专题化、对象化研究的内容,不应当预设有一种结构叫做意识——即所谓的透明性本身所指代的自我。即意识没有认识论地位,结果成为无主体的表征主义,变成失败的康德主义。我们最终只需要承认存在认识论闭合的机制,这样就避免了自反性,避免自己操作自己源代码的 bug。去除表征主义的认知层,让你感觉心灵是直接裸露在对象面前的,把无穷阶次的构造拍平为一阶结果。时间性当下化作用,就使得高阶次的现象化过程,变成一个简单的线性时间的节点。
目的论:4。“无我”(selflessness/ Anatta)。整个宇宙并不通过认知主义所描述的进化出“自我意识”的运动来获得它的目的。因为自我意识归根结底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种幻觉性的透明的现象。因此,在这一无我论的前提下,宇宙没有任何的目的可言。
这就好比一个合格的设计字体应该让读者感觉不到其存在,即透明。但当读者专注于阅读字体本身的设计细节而非字体所呈现的内容时,这种晦暗就慢慢消失了。
说实话这段没听懂到底意识是透明的还是晦暗的?晦暗和透明是同义词还是反义词?
框架问题的实在论化,而非关系化。AI 的代码是朴实的,一阶的。
怎么理解这里所谓的代码?是实实在在写下来的代码还是某种比喻?
批判
认知无我论扬弃了认知主义“哲学”运动的核心,即如何用科学话语(物理学、神经生理学)描述意识发生的机制和过程。心智的三种模型(局部决定论、结构进化论、被迫的自我维持)被否定,唯一的模型就是降阶次,让心智的认识去主体化、实在论化。但这种辩证性是认知主义科学家无法把握的,即主体的意义在于去主体化,通过拉康的无头的主体性来把握。这种辩证性需要认识到主体与主体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哲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梅青格无力认识到这种辩证性,于是只能走向神秘主义,跳出狭隘的理性的自我主义,走向更高的无我论的智慧。它无力将主体性结构辩证化。普遍的主体性的否定性力量在达马西奥的认知自我主义那里已经感受到了,即核心自我的普遍撤回力量。核心我即先验主体性,是纯粹的自指涉的否定性,但科学实在论无力辩证化的讨论,而只能以实在论的否定式、癔症化的否定式来讨论这种结构,完成闭合。即说它不存在,虽然不存在,但我还是可以用认知主义的话语说这么多废话,让我梅青格有饭吃,满足整个认知主义运动学术共同体的再生产。这表明认知主义在现有的物理主义、实在论的范式、在粗浅的符号主义范式之下是退行性的“哲学”思潮。但认知主义运动目前仍旧在科学实在论的框架下开展。想了解更多关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参见其硕士学位论文。
烧钱。